有记载说,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曾经断言:“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事物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物,人们关怀着自己的所有,而忽视公共的事物。”这在今天被概括以“公用品悲剧(tragedy of the commons)”。中国古人思考的角度相反,演化成今天一个“敝帚自珍”的成语,但意思应该一样。大学时代寝室里几个同学合买的电脑在仅两年后就几乎落得个“五马分尸”的下场,而几乎所有个人的WALKMAN在毕业后却依然可以正常WORK, 似乎就合乎这个道理。
这个问题在今天全球化越来越趋盛行的今天,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愈演语烈,后果也越来越严重。德国科学家米林斯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显然更高一筹,他举例认为,当前全球变暖正是一个典型的“公用品悲剧”,有些国家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工业发展肆意排放二氧化碳,全然不顾各国仅共有一个地球的事实。这让我想起了古龙先生笔下恶人谷中十大恶人的“损人不利己”白开心——只是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的话,最后谁也开心不起来而已。
闲话至此,介绍一下关于这种行为学原则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
瑞士苏黎世大学和圣加仑大学的科学家设计了一种投资游戏:每个小组有4名匿名的参与者,他们自行决定要往一个公共的罐子里“投资”多少钱。一个小组的总投资所获得的“利润”,是在4名参与者之间平均分配的。对精明的人来说,最有利的方法是一分钱也不投入,坐享其成。但如果参与者多投钱,就能增加小组的总收益。
每一轮游戏结束后,每个人的投资额对本小组成员公开。在一些游戏里,允许人们对本组中那些混水摸鱼者处以罚款,但其他成员也要为罚款机制付出一点钱,也就是说,人们并不能从惩罚别人的行为中得到直接的物质利益。有的游戏里则不允许罚款机制存在。
下一轮游戏中,参与者重新组合,保证每个人的新一轮合作者全都是陌生人,不能用上一轮的经验来判断其它成员是否可以信任。这样一轮一轮地进行下去,结果发现,在允许罚款的游戏里,合作进行得很好,投资额不断增长;而如果不允许惩罚,投资额就迅速减少,很快就进行不下去了。
游戏结果表明,如果允许人们惩罚不劳而获者,合作就能成功地进行下去,即使大家要为设立惩罚机制付出一定代价,人们也能够接受。而如果不允许惩罚机制存在,合作很快就会崩溃。这很好解释,即在特定情况下,人们追求公正的渴望能够压倒自私的想法,平均主义或许也是人类行为的基本特征之一,公众愿意为设立惩罚机制付出代价。希望不劳而获的人由于害怕被罚而不敢轻举妄动,而诚实的合作者则因为拥有惩罚的权力而获得安全感。
相类似的,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湖泊学研究所科学家米林斯基也设计了类似的游戏。
假设有如下一个小游戏:有四个人,每人最初有5元的启动资金。游戏开始后,每人根据自己意愿向一个公共钱箱中投资,并被告知其总金额将加倍后均分给个人。毫无疑问,如果每人每轮都将自己的所有资金全部投入,则N轮结束后其资金为(5×4)×2×N / 4 = 10N也是最迅速的致富方法。但另外需要看到的是,在另外一种极端情况下,即只有一个人投资而其它人都不出钱的话,那么自己的每元投资只能收益1×2 / 4=0.25元;如果自己不出钱,那么任何一个人出资一元自己则总可以安享0.25的收成。当然,如果更极端到大家都不出钱的话,则永远只能干守老本。那么建立在大家发财基础上的共同利益也就为零。
这个游戏应该已经能够说明情况了,只是稍微有点简单。先将这一游戏称之为“公用物品”游戏,在此基础上,米林斯基另外设计了一个稍微复杂些的类似投资游戏:“间接互惠”游戏,其规则为:每一轮里每位游戏者都有一次作为捐赠者及一次受益者的机会,捐赠者将被询问是否愿意捐赠资金给特定的受益者,如同意,则受益者将得到比捐赠数目更多的资金。但游戏规定受益者不能在自己扮演捐赠者时直接回报给曾经对他给予捐赠的游戏者,即只能间接互惠的意思。比如说有甲乙丙丁四人参加游戏,那么每轮中,将先选择其中一人如甲,问其是否愿意向乙捐赠2元,如果甲同意,则乙可以得到3元;如否则罢。然后继续询问乙是否愿意投资给丁(这里确保不会询问乙是否愿意投资给甲,以体现间接之含义),以此类推,每轮中每人都有一次成为捐赠者的机会。
共同规则:两个游戏统一规定,所有游戏者都以某一昵称参与,每个人都知道其它所有人的昵称,但不知道呢称与游戏者的对应关系,此外还知道其他人每次所作出的投资决定,然后可以据此对其行为进行符合自身利益的判断后决定自己下一轮的游戏选择。
根据上述原则,科学家在汉堡大学找来114名学生分成19组,每组6名学生进行共16轮的游戏。但其中10组先进行一轮“间接互惠”游戏然后一轮“公用物品”游戏,如此交替;另外9组先进行8轮“公用物品”游戏然后8轮“间接互惠”游戏。结果又如何呢?如图——空心点为间接互惠游戏,实心点为公用物品游戏。红黑两色分别所属的曲线分别表示两大组,及10小组和9小组的分别结果。
从图上可以看出,第一大组(10个小组)由于两种游戏交替进行,游戏者为确保在参与“间接互惠”游戏时可以收到他人的捐赠,因而合作程度始终保持较高的水平,可想而知的是,其成员最后的资产也都在较高的数额;而第二大组(9个小组)在首先连续进行8轮“公用物品”游戏时,已经导致了互相信任的崩溃,但在接下来的“间接互惠”游戏时,为了赢得他人的捐赠,合作度明显提升,然而随着游戏接近尾声,部分游戏者无望在最终积累更多财富,又导致合作度下降,最终个人财富也就相对要少。
这是为什么?科学家解释说,简而言之,建立这样两个游戏模型是为了模拟两种行为规范。“公用物品”游戏中,每个人的收益是取决于其它人的投资行为;而“间接互惠”游戏中,每个人的收益则需要通过自己的行为建立良好信誉来获得其它人的间接回报。也就是说,如果允许不劳而获,那么相互合作则极易濒于崩溃;但如果不允许这样的话,那么大多数人都会首先付出一些,以期望获得更多的利益。
这个道理很简单:赚钱也需要诚意!
人类社会的分工其实正如同“间接互惠”游戏中的模型,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为他人提供服务,并从他人提供的服务中得到某种需求的满足。譬如,如果说我坐在这里写这篇东东,正以自己的付出为读者提供着服务(当然,质量好坏是另外一回事情,呵呵~);而与此同时,而我可能引用的材料、使用的电脑、听着的歌曲、喝着的饮料、提供照明的灯光,以及我在其它时间在社会上获得的一切,都可能来自于读者你的付出。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某人死了以后,被上帝领去参观。在地狱里,他看见所有的人都围着一口锅,锅里的食物丰盛诱人,但由于唯一可以用来进食的工具是一把特别长的勺子,必须依靠他人才能享受美味,因此所有人都挤在锅边却饿的头昏眼花;而在天堂里,他看见了同样的设施但却不同的场景,这里的每个人都主动给别人喂食,同时也获得别人给他的帮助。当然,作为一名科学的崇拜者与无神论者,我知道这只是个劝人向善的寓言故事罢了,但道理还是一样,想要得到,总要付出。只有在你付出时表达出的诚意,才是你真正财富最大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