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言必信,行必果
说话一定要守信用,做事一定要果敢
- 言必有据
所言必有根据
- 言必有物
指言论或文章内容充实
- 言必有中
一说话必然说到点子上
- 言不达意
亦作“言不逮意”。说的话不能准确地表达思想内容
- 言不逮意
见“言不达意”
- 言不二价
见“言无二价”
- 言不顾行
说话与行事不相符合
- 言不及行
谓言行不一
- 言不及义
说话不涉及正经道理
- 言不尽意
①语言不能表达思想的全部内容。《易·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晋欧阳建《言尽意论》:“世之论者以为‘言不尽意’由来尚矣。”硃自清《诗文评的发展》:“原来我们的‘求好’的艺术论渊源于道家,而道家不信赖语言,以为‘言不尽意’,所以崇尚‘无端崖之辞’。”后多用为书信结尾套语,表示意有未尽。②魏晋玄学命题。与“言尽意”相对。三国魏荀粲等提出“言不尽意”说,认为“象外之意,系表之言”都是“蕴而不出”的,所以“六籍虽存,固圣人之糠粃。”见《三国志·魏志·荀彧传》裴松之注引晋孙盛《晋阳秋》
- 言不由中
见“言不由衷”
- 言不由衷
谓说话不是出于内心,心口不一。语本《左传·隐公三年》:“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杨伯峻注:“人言为信,中同衷。”
- 言出法随
谓法令一经宣布,就严格执行。多用于布告
- 言出祸从
话刚出口,祸患就降临头上
- 言出祸随
见“言出祸从”
- 言传身教
谓一面用言语进行传授,一面在行动上以身作则。指言行起模范作用
- 言从计纳
讲的话、出的主意,都听从采纳
- 言从计听
见“言听计从”
- 言从计行
见“言行计从”
- 言颠语倒
说话颠三倒四
- 言多必失
话说多了一定有失误。语本《鬼谷子·本经符》:“言多必有数短之处。”
- 言多伤行
话多易出问题,以致言行不一,使品行受损害
- 言多伤幸
见“言多伤行”
- 言多伤倖
见“言多伤行”
- 言而不信
见“言而无信”
-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
同“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 言而无信
亦作“言而不信”。说话不讲信用
- 言而有信
说话守信用
- 言发祸随
同“言出祸从”
- 言方行圆
谓言论正直而行为圆滑
- 言芳行洁
谓言行高洁
- 言高语低
说话不知轻重,没有分寸
- 言归和好
同“言归于好”
- 言归于好
谓相好如初。言,助词
- 言归正传
把话头转到正题上来。原为旧小说、话本中常用的套语
- 言过其实
言辞浮夸,超过他的实际能力。《三国志·蜀志·马良传》:“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后世多指说话夸张失实
- 言和意顺
言语和顺,情意相谐
- 言简义丰
语言简练,含意丰富
- 言简意该
见“言简意赅”
- 言简意赅
言辞简练,意思完备
- 言简意深
言辞简练,含意深刻
- 言近意远
同“言近旨远”
- 言近旨远
亦作“言近指远”。语言浅近而涵义深远。语出《孟子·尽心下》:“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孙奭疏:“言辞之近而指意已远者,乃为善言者也。”
- 言近指远
见“言近旨远”
- 言来语去
指谈笑时你一言我一语,彼此应对
- 言类悬河
形容能言善辩,说话滔滔不绝
- 言论风生
形容言谈议论时兴致很高,气氛活跃
- 言清行浊
言辞高洁,行为卑污
- 言人人殊
各人说的都不一样。形容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各不相同
- 言若悬河
见“言类悬河”
- 言三语四
犹言说三道四
- 言十妄九
形容说话虚妄不实
- 言是人非
谓言论无可非议,但为人不可取
- 言谈举止
谈吐和动作
- 言提其耳
揪着他耳朵。谓恳切地教诲。言,助词
- 言听计从
说的话出的主意都采纳照办。形容对某个人非常信任
- 言听计行
同“言听计从”
- 言听计用
同“言听计从”
- 言听谋决
谓说的话听从照办,出的主意决定实行
- 言听事行
谓说话能听从,事情能执行
- 言听行从
谓说话、做事有人听从。形容威望很高
- 言外之味
语言中含而不露的深长意味
- 言外之意
说话或写文章没有明说而使人能体会出来的意思
- 言为心声
言语是表示心意的声音。语本汉扬雄《法言·问神》:“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 言文行远
言辞有文采,才能传播远方或影响后世
- 言无不尽
把内心的话说尽,毫不保留
- 言无二价
谓货价说一不二。语本《後汉书·逸民传·韩康》:“常采药名山,卖於长安市,口不二价,三十馀年。”
- 言无伦次
语言杂乱无章
- 言笑不苟
不随便谈笑。形容态度严肃庄重
- 言笑晏晏
说说笑笑,和柔温顺
- 言笑自如
见“言笑自若”
- 言笑自若
谈笑如常,十分镇定
- 言信行果
见“言必信,行必果。”
- 言行抱一
犹言言行一致
- 言行不贰
犹言言行一致
- 言行计从
同“言听计从”
- 言行若一
见“言行抱一”
- 言行相符
说的和做的相符合
- 言行相副
见“言行相符”
- 言行相顾
谓言行不互相矛盾
- 言行信果
见“言必信,行必果”
- 言行一致
说的和做的一个样
- 言扬行举
谓因擅长言语应对或有高尚道德而受到荐举。语本《礼记·文王世子》:“凡语于郊者,必取贤敛才焉:或以德进,或以事举,或以言扬。”孔颖达疏:“扬亦举之类,互言之。虽无德无事,而能言语应对堪为使命,亦举用之。”
- 言犹在耳
说的话还在耳边响。谓记忆犹新或说过不久
- 言与心违
言语与心意相违背
- 言语道断
①佛教语。谓无上妙谛,非言语所可表达。②谓无处可说话
- 言语路绝
犹言言语道断
- 言语妙天下
谓言语之精妙为天下人所不及。极言文辞之隽永优美
- 言约旨远
言辞简练,含意深远
- 言者不知
谓多言多语的人缺乏智慧
- 言者弗知
见“言者不知”
-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进言的人没有罪过,听的人足以引起警戒。语出《诗大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 言者谆谆,听者藐藐
见“言之谆谆,听之藐藐”
- 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见“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 言之不预
没有预先说明
- 言之成理
话讲得合乎道理
- 言之过甚
话说得太过头了
-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见“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亦作“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亦作“言之不文,行之不远”。说话没有文采,就传播不远
- 言之无物
指文章或言论内容空洞
- 言之有故
所说的话有根据
- 言之有理
所说的话有道理
- 言之有物
说话或写文章有实际内容,不空洞。语本《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
- 言之凿凿
说得非常确实
- 言之谆谆,听之藐藐
说的人耐心恳切,而听的人则不以为意。形容徒费脣舌。语本《诗·大雅·抑》:“诲尔谆谆,听我藐藐。”
- 言中事隐
谓言语虽然委曲却中正不偏,论事虽然放纵却隐藏着精深的道理。语出《易·系辞下》:“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